亂吹範文:《荀子.勸學》節錄

天海
5 min readMay 31, 2018

--

回想起來,中學時代的課文好像不曾涉及《荀子》的文字,這篇〈勸學〉也是略略聽過而已。到了大學時候,則是因為選科安排和性格懶散,所以也沒有好好讀一遍。現在要硬頭頭皮寫一篇,難免力不從心。以下惟有嘗試東拉西扯,把知道的都搬出來吧。

網絡圖片,各篇原文見教育局網頁: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nss-lang/settext-index.html

對比孔孟之作,同屬儒家的《荀子》在香港教育制度中似乎較為冷門,除了這篇〈勸學〉之外,暫時記不起有沒有別的篇章曾入選為課文。誠如上一篇提到,教育局透過大量選取《孟子》的篇章,強化了孟軻之為「亞聖」的形象,令不少孩子得出三者排名當為「孔—孟—荀」的印象。然而,孟子的地位其實至宋代朱熹提倡「四書」概念後方大幅提升,而「亞聖」的名號亦是元代統治者為了推崇理學和自命文化正統而賦予的。且不論孔子,在先秦兩漢之時,荀學的地位絕對凌駕於孟子。本來,根據《韓非子》的記述,孔子死後,儒家的弟子分裂成八派,除了子思和孟子之外,尚有荀子的「孫氏之儒」。(荀卿在古文獻中又名孫卿,荀和孫在此是相通的,原因則是眾說紛紜。礙於論證頗為複雜,有礙行文,故在此不加多談。)由於荀子是戰國晚期的人物,所以其學派的形成亦晚於子思、孟子等。但這絕不代表其學問不及前輩。相反,荀子曾經長期研習於齊國的稷下學宮,也就是中國最早的國辦大型學府。當時,諸子百家的精英,如慎到、淳于髡、田駢、鄒衍和尹文等,都是聚集於該地日夜論學。可以說,荀子的學問系出名門。

荀子對儒家學說的發展貢獻良多,且並不停留於重說前賢的思想。就以〈勸學〉為例,當中提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一句。談到思與學的問題,任誰都會想起《論語》中「思而不學則殆」一段。孔子嘗以「學思並重」,然此處卻是以為「須臾之學」遠勝於「終日而思」。這固然是出於「勸學」的目的,希望後學腳步實地地獲取知識,而不要停留於想像、猜測的層次。但撇除語境的考量,多少還是感受到荀子與孔孟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這至「禮法」等層面上更為明顯。過去以「孔孟」為尊的課程設計,往往暗示荀子是儒家的歧途——想法上不完全是錯的,但絕對不當以貶意來形容它。這當視作荀子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儒門一脈。

眾所周知,荀子的學生就是李斯和韓非。(當然,嘗有學者質疑《史記》對二人「從荀卿學帝王之術」的記述是否真確無誤。)他們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對秦國的崛起貢獻良多。究竟荀子的「帝王之術」是甚麼呢?今本《荀子》的內容有多少記載?這些問題至今未有確切的答案,一般學者大多是從由「禮」至「法」的脈絡進行推論。簡言之,就是日後所謂「禮法一體」的概念,當荀子著重禮制教育的同時,也會衍出生對付違禮者的法規,是不一正一反。因此,自漢代起,漢人政權實行「儒表法裡」的統治模式,其實既不是出於偶然,亦不是個別人物的精心設計。「法」或許本來就與「儒」具有密切的關係,並且由於兩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所以在往後的發展路向上有所差異。值得肯定的是,荀子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卻同時擔任法家的啟導者,多少暗示了諸家的因緣。

拉斐爾的名畫《雅典學院》流芳百世,其概念可否套用至稷下學宮,構成一幅東方版本?當然,質素必須超越以上網絡圖片……

另一家與荀學聯繫深遠的,就是道家,尤其是莊子一派。《荀子.解蔽》就曾批評六家學說誤導天下人,其中之一即為「蔽於天而不知人」的莊子。其後更有大斷論述,演繹了莊子如何「蔽於天」又「不知人」。相比莊子在虛設寓言中提到的孔子、惠施,還有其他先秦典籍對別家人物的論述,這〈解蔽〉中的論說遠遠實在和準確。從觀點、用字來看,學者甚至認為,荀子必然曾經詳細述過《莊子》一書,並且具有透徹的見解。可見荀子的學問雖以自身立場為本,學習的眼光卻不局限於自己一派。這與他入讀稷下學宮期間的見聞不無關係,亦即他的學說是在經過各式磨練,與不同學術思想碰撞以後始能成立。如是者,荀子本身就是一個深諳學習之道的典範,由他來「勸學」特別具有說服力。

細讀教育局節錄的〈勸學〉,印象最深刻的當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一段。透過並列四字短語,荀子表現出流麗的行文和磅礡的氣勢,亦有助文中的論證層層推進。這遠遠比「咄咄逼人」卻用字單調的《孟子》為優。站在語文學習的立場,《荀子》的意義更大。事實上,荀子和中國文學的源流關係密切。在《漢書.藝文志》中,「詩賦略」作為最早期的文學史論述,嘗把賦體分作三類,分別是屈原賦、陸賈賦和孫卿賦。換言之,中國詩賦的開端位置上,荀子實佔一席位。固然,論到諸家日後的發展,除了《隋書.經籍志》中的《荀況集》之外,很難說影響有多深遠,難以與屈原和陸賈相題並論。然而,荀子的文學功能實在不容忽視,讀其著作書理當多加感受先秦文學的面貌。

大抵是長年被現代人置於孟子之下的緣故,荀子的許多學說往往都被忽視或誤讀。最著名的當然是他的「性惡說」。許多人都是把他當作孟子之「性善說」的反面而已。事實上,荀子絕對不是這個意思。至於真相,由於不少老師已有精采的解釋,在此不敢拾人牙慧了。既然篇章的題目是〈勸學〉,何不就給予大家一個機會,體驗一下自學於網絡海洋的樂趣?

--

--

天海
天海

Written by 天海

香港九十後,新手中文系教書仔,實質為半動漫宅半偽文青,時常做著沒頭沒腦的夢。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