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努力為各項正事打拼,加上三月和四月都肯定會跑到電影院,所以本來沒打算觀看新年檔期的任何作品。可惜隋性使然,最終還是溜到街上去了。隱約記得某些報導說過,占士.金馬倫為這部《銃夢:戰鬥天使》付出過不少心血,不禁回憶起當年《阿凡達》帶來的撼動。如是者,決定放棄尚在混戰的中港賀歲片,買了西洋電影的戲票。
故事改編自日本同名漫畫,論述在遙遠的未來,地球已是一片荒蕪,在大災難後僅存的人類都湧至環境惡劣的鐵城,一邊仰望地球上唯一的空中都市薩林,一邊過著困苦又絕望的生活。某天,專門醫治生化人的伊杜醫生行經薩林下方的廢料場,拾獲一個四肢全失,停止運作的少女形生化人。雖說經重新接合後,機械少女回復了意識和活動機能,可惜屬人體原生部分的腦部受損,致使記憶完全喪失。診所成為了她唯一能夠依靠的家,而伊杜醫生也毫不猶豫地把亡女的名字「艾莉達」贈予她。隨著故事發展,艾莉達發現伊杜不但是一名醫生,更是晚上四出狩獵生化人罪犯的賞金獵人,並因而捲入了危險的戰鬥。然而在戰鬥中,艾莉達毫不懼怕,反而愈戰愈強,還漸漸意識到自己的過去與某場龐大戰役關係密切……
九十年代前後的日本科幻漫畫,在文藝創作的圈子內可謂無人不識。其視野之遠,影響之深,至今仍沒變改。於本作,沒有生機的末日風情、半人半機械的存在,加上略有九龍城寨影子的廢荒都市舞台,處處都是承接自《攻殼機動隊》以至《亞基拉》等經典作品的色彩。像占士.金馬倫這一輩荷里活導演,鍾情於這類作品實不足為奇。但從早前《攻殼機動隊》的真人電影版已可知,一旦改編為荷里活版本,原有的日系思考和時代氣息必有損耗,最終成為以市場利益為優先,主流觀眾為目標的娛樂作品。當然,對比《攻殼報機動隊》的劣跡,本作幸未出現不堪入目的情況。畢竟原作設定上已有不少西方元素,不用擔心會有草薙素子長了副洋臉孔之類的尷尬。論比較明顯的改動,主要是伊杜醫生和雪莉由工作伙伴變成了離異的夫妻,令艾莉達多了一段親情戲。這比原作的處理反而略見優勝,有助進一步探討人性和機械身體的關係。同樣地,艾莉達和男主角曉高之間的愛情元素也比原作的安排提高了不少,只是略嫌刻意賣弄青春色彩,雖成功刻畫出艾莉達的稚氣和純真,卻同時犧牲了曉高這個角色在原作故事的血肉感,令他淪為一個推動艾莉達成長的因素而已。當然,只有兩個小時的篇幅,實在難以慢慢處理原作的全部內容,取捨帶來的不足大概是無可避免的。
觀乎電影的整體格局,大致上都是失憶主角尋回自我,最終自願負上英雄使命的格局。西方影評較多指摘的是,故事末段違反了正常敘事定律,即「起承轉合」的形式,在幾分鐘內就解決了維塔和古維殊卡,浪費了之前對兩者之強勢的描寫。按故事邏輯,艾莉達的裝備確實足以如此而為,只是維塔作為智力型的奸角,毫無對策又確實是令人失望。編導大概真的應該在這段多下一點功夫。
另一方面,故事最後以艾莉達舉劍遙指諾華一幕為終結,明顯有著留待續集再談的意味。然而,於當下荷里活電影商的態度而言,大概編導都明白,開拍續作之事實為未知之數。(事實上,本作至今的全球票房成績也不見得亮眼。)如是者,本作在強調開展續集的可能時,又異常負責任地收結本作的人與事。不難發現,本作的登影人物,除了艾莉達、伊杜和諾華之外,其他基本上都已經死個清光。姑且不論日後的復活橋段,單從故事結局的時點來說,與此三人相關的線索基本上全數斷絕,致使故事發展下去的話,也必然需要全新的舞台、角色。甚至連天空都市薩林這重要場景,電影也沒作任何近鏡描寫。那裡究竟有甚麼人?社會模式是怎樣?環境又多理想?答案惟有依靠種種側寫猜測。觀眾與曉高一樣,只能從地面仰望理想國的底部,不斷想像天上的美好。這種視點代入的效果相當有趣而聰明。這是刻意為之,抑或只是減省製作時間和成本?恐怕未有答案。在電影宇宙盛行的今天,不少作品嘗藉伏線為名,推卸作品敘事完整的應有之義。荒照之下,本作兩全其美的做法值得欣賞。
老實說,每次觀看後人類作品時,都會對人體機械化的鏡頭感到不安。器官變成隨意更換的零件,體能流動的再不是血液,甚至可以隨時自行接駁和切除肢幹……這究竟是甚麼感覺?所謂「活著」的定義有多不同?怪異和不解的感覺總是揮之不去,亦擔心科技發展下去,或許將會有不能繼續保存「自身」的一天。雖說「心物二元論」的討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但恐怕苗卡兒也想像不到「心」與「身」真的可以分離至電影中的程度。後人類作品要探討的其中一個方向,正是生物科技對人類生存狀態的種種改變。這常見的就是「靈魂」的問題。由無機體組成,能力超出自然界限制的身軀是否會改變人心,蠶食靈魂?
電影中,艾莉達為曉高奉上心臟一幕可謂意味深長。於常人而言,心臟是性命尤關的器官,奉予他人是至高無上的義舉。對艾莉達來說,她卻知道除了大腦以外,其他器官都有備用品,致使這些過去只可能流於言語的意象,變成實在的事情——一有變成實在的可能性,意象的價值亦有扭曲之虞,畢竟它們的感染力完全在於其不可能。艾莉達奉心時的表情,看出少女情竇初開時的純真和可愛,而更重要的是曉高一方的抉擇。作為人類,面對著一個活物交出心臟,他依然會意識到事情之大;但在故事的時代中,心臟亦可以單純成為一件冰冷的財貨。換言之,人類對身體的估價出現了重大的轉變。進而言之,表達和衝量情意的方法亦會有異。
作品的重心之一,無疑是艾莉達同時具有人類與非人面向的特質。最諷刺的是,他是透過非人一面來成就人性。當初,伊杜拒絕為其安裝火星戰衣,理由是不欲讓她成為戰鬥機器。然而,故事的發展卻是迫使她換上戰衣,否則無法繼續追尋自己的過去,亦無法保護自己所愛。談到這一點,故事的打鬥設計也是很值得討論的。本作的導演過去曾經拍攝《罪惡城》等電影,對暴力美學研究甚深。這導致電影中的打鬥相當兇狠,畫面也很震撼——斷手斷腳不在話下,以刀削面、高空急墜、全身輾碎等亦是常見。有趣的是,故事中人基本上都不以這些為罪惡,甚至樂在其中。這是因為他們知道,對於生化人來說,這些事算不上受到傷害,不過是等待重新換上零件而已。難道對生化人來說,暴力的定義是另一回事?抑或後人類觀念其實縱容了人對暴力的接受程度,最終變得更尚武、更冷血呢?
另一方面,故事引用了原著作品的「機甲術」概念,亦不是虛有其名的。後人類角度致使武術動作增添了大量可能性。故事中段,三肢盡失下仍能反擊一幕,正是最證明。又,傳統武術以撩陰為暗招,但這種把戲對生化人沒有意義;又如過去以重擊頭部為致命級數的武力,但於生化人而言,頭部以外的打擊點其實效用不大,所以制敵之法必然要正面直擊……按傳絀說法,武術本身也是一種哲學思維。如今,「機甲術」的意義不限於招式套路方面的創新,還大大左右了肉搏背後的各種觀念。
最後,尚有一事不得不提。本港引進此作時,電影評級是「2A」,亦即適合青少年以上的觀眾收看。然剛才已經提到,情節中的打鬥其實是相當兇狠的,與迪士尼漫威英雄電影之流截然不同。尤其故事後半部分,艾莉達二話不說一刀斬去對方半張臉孔,青少年見此豈會毫無感覺?我們的城市可是堅持要把村上春樹的小說封進膠袋,電檢一方卻是對此無動於衷。大概就如傳聞所稱,原則是不見血即可。電油披面?管他的……為了保障生化人的生存權利,後人類議題看來是刻不容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