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無事,淺說幾部《中國文學史》

天海
7 min readOct 17, 2018

--

幾千年以來,中國文學發展不絕,線索紛亂,往往叫人無從說起。是以對任何初學中國文學者而言,各式引導入門的工具書無比重要。當中最常見的一類,當數「文學史」。起源自西方的著作概念,自民國時候傳入以後,編纂不絕,演變極多。時至今天,在書店裡任意一瞄,大概都會找到長長短短的好幾部。趁著假期中的一小節休息時間,決定隨手挑幾部,略說一二——固然,文史領域群雄無數,一介晚輩不敢妄加批評,在此說的都是亂讀一通後的感想而已。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數現時最流通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大概就是袁行霈主編的一部了。在內地,不少高等院校的中文系都以此為教材,以致再版不絕,部分版本甚至附有用於考試操練的試題。其於學界的公信力,由此可見一斑。的確,本書的結構和論述都有不少可取的地方,用於基礎教肯可謂無往而不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進入文學史之先,它有一個「總論」,探討了「文學史」這個概念的本質,如「文學」與「史」的分歧,歷史段限的分割模式等等,令讀者能帶著批判思維閱讀往後部分,不致盲目跟從論述者的思維。至於實際的論述內容,因應本書的篇幅相當充足,所以能夠顧及較多的論述線索,如東漢的第六章講及散文,以《漢書》、《吳越春秋》諸篇為主體,實為不少同類著作中少見的內容。初學者若能及早通讀一遍,則必然有利往後深入認識不同文學範疇的學習道路。不過,必須聲明,正因為本書是一本很好的「基礎教材」,所以其觀點難免有點保守和簡略。諸如其對元詩的忽略,還有明清的文人死板論述,基本上都是沿用過去數十年的一般說法,然當今學界的研究不但已有超前,不少學者甚至大力推翻了一些被認為是「陳腔濫調」的理論。所以學子一旦固步自封,盲目把此書當作聖典,則恐怕會反受其害,淪為停留於舊世代的老人精了。人類需要進步,世界亦無完美答案,試問怎可能一本通書走天涯呢?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

本書開首的序言如此開首:「中國文學史,坊間已出版甚多,我不好勸諸君都不要看,但不妨略說一下我為何要來重寫它。」著作龔鵬程早已於兩岸學界享負盛名,亦曾出任多家大專院校的校長,在文史和教育兩方面均是專家。其治學範疇廣泛,著書門類繁多,加上個人才情洋溢,形成了不同於一般學者的風格——以上所說當然不是旨在吹捧,而是希望說明一下這部《文學史》的底蘊。從上面的引文已可見出,著者的野心不少,可以說是要挑戰所有「文學史」著作。為了完成這個目的,他重新提出一個「文字—文學—文化」的主導框架,著作連結文學範疇內外的問題,以救治文學者時常囿於文本的通病。是以全書長達一百章的結構並不如同類著作般,以作家或作品為分項指標,反而略有說故事的味道。如《詩經》一節,它分「失落的音符」、「詩樂並進」以及「走自己道路的詩」三節;而漢代文學的部分,又分「投其所好的文字藝術」、「寫作群体的擴張」和「文學意識的自覺」三節。其浪漫化的用字加上獨到的觀點,不但有助增加閱讀趣味,亦能真正開闊讀者的眼光,建立起一種突破文體、作家和作品的時代意識。但需要留意的是,正如任何挑戰者的情況,如此打破既有觀念的著作必然存有值得商椎的地方。本來龔鵬程與陳世驤等西方派在「抒情抒情」的課題上已是爭議不絕,學界至今仍然未能得出共識;而書中其他部分,如明代小說、句圖等等,亦有不少學者質疑是否過分放大這些概念的影響。是以讀者必須多參考不同觀點,切勿偏信於一家。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另一個常見於內地的版本,是劉大杰所編的。香港的三聯書店亦有繁體版,加上袁行霈、游國恩所編的,相信就是香港學生最容易接觸的版本。然而,與其餘兩者相比,這部文學史的特色是相當鮮明的,足以令此書一度成為內地最權威的「文學史」——沒錯,關鍵在於「發展」二字。這不是一般用語,而是專門用以扣連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用語,意識所謂「發展」是具有比原來姿態進步的意義。而這此背後,更涉及到新中國建成之初的社會思想。是以本書論述特著重社會階級問題,以及農民和地主對立等情況。具體落實下來,就是以專節討論《孔雀東南飛》這種社會勞動詩的安排,還有說屈原是「愛國家愛人民」,會「批判楚國政治狀況」之類的情況。書中亦相當附調「社會形態」、「批判性」‵「現實主義」等字眼。總括來說,本書的思想旗幟極為鮮明,對入物和作品存有明確的褒貶,若不結合其出版時代來考慮,讀來恐怕不明所以。當然,這不能簡化為對與錯的問題,而是一部著作和現實世界的情況總有關連,讀者不可不知。

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

正所謂「當局者迷」,中國人雖然自生以來就能浸淫於文化中,相關知識想必比別國的人清楚,但受到文化包袱、政治立場、民族感情等因素影響,有時反而無法客觀的看待某些課題。此時,藉助西方的眼睛,或許是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作為本書的主編者,宇文所安和孫康宜都是全球公認的中國文學權威,其學識與研究成果遠遠超出許多中國學者。至於本書的其他編者,同樣亦是歐美各家大學的頂級學者,讀者不必擔心其論述的可靠程度,更可看出當今西方學界研究中國文學的主要方向。由於中西治學方法之不同,本書與中國學者的「文學史」亦是差異顯著。它不著重搜羅大量作品,反而強調理解社會、歷史對文體的影響。它亦時常使用考古學、社會學、西方史學和文化研究的概念,往往是中國著作中無法看到的角度——特別是其歷史分段角度。這點對開闊思維和眼光尤其重要,畢竟談中國文化時,一些人往往不自覺地心存傲氣,以為外國人的見識必不如己。可是從不少著作均可知,這種想法愚蠢兼致命。現時的中譯本,先有內地三聯版,後有臺灣聯經版。用三聯版的話,必須注意受政治問題影響,民國以後的內容是經過大幅度刪削的。若要用之,則必取臺灣版本,然昂貴確是一大問題……順帶一提,只要把中文版和英文版本一拼對讀,本書就是一部很好用的文學字典;順帶再一提,在現代文學的部分,編者奚密嘗有不少專論香港的部分,關注重點和論述內容相當獨到,本地文學研究者實不容錯過。

當然,決不是說「外國月亮特別圓」,本書的缺憾早已為中國學者指出:缺乏「史」的意識。有人說,這部書更像「中國文學趣談」,實不當視為「文學史」。事實上,相比另一部西方寫的中國文學史,即《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有關問題已是有所改善。到底《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的分章更為瑣碎,簡單就是專題文章一般。但無可否認,本書的分章還是過分獨立,每位論者的側重點和論述方法都有不同,以致前往缺乏呼應,未能達到「一以貫之」的文學史精神。

正如文首所言,題為「中國文學史」的著作可是不勝其數,上述所列肯定連常見的一批都無法窮盡。譬如說,臺靜農、游國恩等有名的學者都各自編有影響深遠的版本。再說下去的話,可能真的要編本「敘錄」之類的書,直接循「編寫文學史」這門當代大學問探究下去了……另一方面,這幾部「文學史」都是從「中國文學」的整體線索入手而已。若要細考特定的線索,則又涉及許多專科類別的「文學史」,包括「文學批評史」、「文體史」、「詩歌史」、「意象史」、「地方文學史」等等。單是在此列出來,已經有種吃不消的感覺了。到底當下只為假期中的胡說八道,還是就此打住好了。

--

--

天海
天海

Written by 天海

香港九十後,新手中文系教書仔,實質為半動漫宅半偽文青,時常做著沒頭沒腦的夢。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