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與陌生之間:《你的名字。》

天海
9 min readSep 18, 2018

--

熱烈慶祝新海誠的作品首次在香港的免費電視頻道播放!特此整理了過去寫下的幾篇短文,以誌紀念。近日颱風來襲,我城受難,不免聯想起《你的名字。》的天災情節。加上本週日(九月二十三日)的播放進度,這次選了這部在新海誠事業中極為重要的作品。

雖說《星之聲》、《秒速五厘米》諸作令新海誠備受關注,但當時的他始終算不上知名的動畫製作人,作品往往限於在少型劇場放映。《追逐繁星的孩子》是企圖突破瓶頸位的一步,可惜因為過分模仿宮崎峻和其他作品,失卻自己的獨特色彩,最終無可避免地面臨失敗。事隔數年,藉《言葉之亭》稍為回勇後,他終於在《你的名字。》中找到成功的法門——在不失自我的前提下製作一部大眾受樂的作品。

這次的故事既不走《秒速五厘米》和《言葉之亭》的寫實小品,亦非《星之聲》等作的幻想世界,而是遊走於兩者之間的輕度科幻路線。話說生活於鄉郊,家族經營神社的宮水三葉與居於東京,出身自單親家庭的立花瀧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年輕人,直至某天早上醒來的時候,他們居然無緣無故地與對方交換了身體,經歷著不屬於自己的生活。異常之事看似做夢,但久而久之,他們都意識到對方的存在和生活都是真實的。為免搞垮大家的生活,瀧和三葉開始努力地與對方協調,並漸漸生出異常親蜜的情感關係。豈料就在三葉自把自為地促成瀧與其前輩奧寺約會的一天,二人再沒有交換身體,瀧亦無法循任何渠道確認三葉的存在。心感不解與寂寞的瀧決定依從僅有的記憶和線索,前往飛驒,繼而找出叫他驚訝的真相。絕望之際,其腦海中關於三葉的記憶漸漸消失,最後連她的名字也想不起來。餘下的只有無以道明的思念。明明是個陌生的人,但總是有著很熟悉的感覺,無論如何也得問清楚她的名字……

當日因為友人的邀請,所以無視了電影商在「光棍節」公映的嘲諷舉動,成為了最早的一批香港觀眾。散場時候,偶然聽見旁邊的人說,開場首三十分鐘「悶到抽筋」——固然是個人觀感問題,先不加評論。重點只是在於,就是這「悶到抽筋」的三十分鐘,此作注定大賣:夠娛樂性,商業元素恰到好處。就如川村元氣後來在小說版的宣言,製作團隊的目標就是要製作一張新海誠的「映像精選集」。他們以不動搖新海誠的特色為前提,抽走了其一直為大眾難以接受的地方,尤其是敘事風格和深刻的苦情橋段。

要知道,新海誠的作品不能普及,其中一個原因是「拖泥帶水」式的敘事方法……如此形容好像有點過分,或許可以說得準確一點。新海誠諸作過去使用的敘事節契——以文學體裁作比喻的話——主要是接近詩歌或者散文。不計《追逐繁星的孩子》,他喜好採取主觀的第一身角度,以充滿詩意的手法說故事,也就是早期稱之「映像敘事詩」。其表現特點是古怪的節奏和詳略安排。以《秒速五厘米》為例,沈淪回憶的貴樹總是詳細地、反覆地說著自己跟明里的往事,對當下的現實卻是漠不關心。電影的對白、畫面和節奏都是隨著這個意願而設計。冗長的相反,是密集快速的碎片化畫面,作為電影結尾的MV就是一例。又如《言葉之亭》,僅四十五分鐘的影像中經常出現沒對白,一閃而過的場景。若然不看小說版的話,根本難以掌握那些畫面的全部意義。那麼《你的名字。》如何呢?很簡單:小說,而且是流行小說一類,清晰易懂,流暢爽快,起承轉合與故事結構一目了然。中間既有震撼刺激的場面,也有很多笑點。(看從前的作品,極其量只會會心一笑,但這次可是會捧腹大笑,教人難以想像這是新海誠。)為了減輕觀眾的壓力,電影甚至不怕畫蛇添足,特意把大量暗示置入一開場那段多餘的OP中,預先把整個故事的重點都解釋明白。

至於苦情方面,《星之聲》和《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的氛圍中,《秒速五厘米》的感染力更足以改變觀眾的愛情觀。至於《追逐繁星的孩子》和《言葉之亭》,雖說輕鬆一點,但感覺上也是一直把感情壓抑下去,直至最後才爆發出來。尤其後者的結尾,從畫面的加速動態、雨後放晴的畫面,到孝雄、雪野的感情流露,都是一種沉鬱已久,忍無可忍的大爆發。反之而言,《你的名字。》長期沐浴於輕快熱烈,青春氣息濃厚的音樂中。而作為劇末高潮的一段,極大部分的篇幅也充滿希望。回想起來,之前五作的主角基本上都是落入無法改變世界與命運的境地,其反抗姿態往往稚氣而無力。而《你的名字。》的瀧則能意識到神明的恩賜,抱著極大的信心去改變厄運。他的信念很堅強。至於結局,也不多說了,就是很「不新海誠」,跳出「悲苦」和「解脫」的框架。那種夢幻的感覺,怪不得會燃點戀愛的都市傳說。

以上都是「很不新海誠」的地方,接下就是「很新海誠」的地方。電影的畫功不用多說,看本文的幾幅配圖已可知,他依然是偉大的「背景神」,而過去較弱的人像畫功,在製作團隊的幫助下也總算變得可堪入目。特別值得留意的,大概是城市的面貌。三葉初到城市的一刻,高樓林立的明媚風光,完全體現了她對城市的嚮往——新海誠的畫功從來不單是像真與否的問題,而是在極至像真的效果下,往往能夠勾起我們從現實世界得來的感知經驗,就像是星的美麗、雨的冰冷、陽光的溫暖和櫻花的輕盈,進而產生出格入深刻的情感。亦如電影中的繩結,正因為近於真實的畫功,致使觀眾彷彿感受到繩子的質感,大大強化了對「結」這個命題的感受……其實真正想談的是意像和命題。新海誠的想法實沒太大改變。

首先當然是最重要的「距離」。不想太多劇透,只能說,今次的距離是前幾作的混合版本,挺有趣的。新海誠的角色經常用手機傳訊,背後是他的一大困擾:人類明明有了無遠弗屆的通訊工具,為何還是無法心靈相通,永不分離?現代通訊工具是不是不如我們想像的萬能?新海誠在本作中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你,心的連繫不是靠科技就能解決的。文科人也可進一步想想關於「紀錄」和「遺忘」的對決。為了彌補你我的距離,人以記憶把對方留在心裡,記憶有限則用文字記下來,因而有了歷史和文學。然而,在永恆的世界面前,不論是何種記憶都有時限,一旦模糊,你我的距離終會拉開……這是古今人類都得經歷的無奈嗎?

其次是文化氣息。以前已經說過,新海誠是國文系學生,對日本傳統文藝的興趣和信念特別強大。《追逐繁星的孩子》的《古事記》、《言葉之亭》的俳句、萬葉假名就是如此。至今作,同樣用了《萬葉集》作為關鍵線索,並且進一步加上了傳統的繩藝和神道教文化。各種傳統意像在作品都得到優美的發揮,例如是美麗的巫女舞、壯闊的神居環境,以及祭神酒的意義。更難得的是,在本作的後半段,傳統文化和過去的記憶甚至勝過了現代科技,對故事起了決定性的影響。由《星之聲》的科幻到《你的名字。》的神秘,其實是一個挺大的變化。

第三點是純情。真的,在這個獵奇的世界,對純情的堅持活像清泉。新海誠述說的愛情總是情為重,慾為輕,在於心靈交流,不在肉體佔有。從《秒速五厘米》開始,他就認定佔有的欲望必然招來惡果。愛人要是注定分開,那麼記在心中就可以,不可以強求在一起。有時候,甚至覺得他是刻意測試觀眾的純真程度:《秒速五厘米》的大被同眠、《追逐繁星的孩子》的人體煉成、《言葉之亭》的足控,還有今作的「那堆笑點」,總之你不要往某些方面想,這就是一部老少咸宜的電影。

最後一點是針對年輕人成長的教化意義。我唯有孤獨地成長,讓內心變得冰冷,不再受傷,否則就活不下去了——這句是《星之聲》的男主角自白。一如《言葉之亭》,這部電影同樣充滿了各種「孩子」、「大人」、「不願變成大人的孩子」、「變成了大人的孩子」,還有「掙扎著是否要成為大人的孩子」。新海誠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人難免孤單,所以成長注定不幸。詳細的還請自行體會,要特別一提的只有三葉的父親。關於這一段,電影留白的地方奇多,大抵是為了日後的小說改編版鋪路。這個父親究竟是上述哪一類人,值得再加深思。(讀過兩部小說版後,證實了這個想法。父親的故事其實也是一段動人心弦的悲劇。一個本以儀文為業的人,最終被無法理解的儀文力量奪去了愛人,最後選擇了背棄傳統,以及那個無法放下的過去與自己。)

至於電影裡的其他意象,包括「鐵路」、「橋」、「山」、「職業食客」等等,礙於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細說了。最後只想多說一點作結:《你的名字。》的市場回報絕對是意外的,但肯定不能說新誠本身沒有野心。細心一數,歷作的重要元素其實都見於電影:《星之聲》的電話與文字傳訊;山上見面一幕完全是《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中,在醫院再見佐由理一幕的再現,開首處也略略提到了平行世界理論;結局則如不少觀眾稱,明顯地見出了《秒速五厘米》的影子;那座中間凹陷的神山,根本就是《追逐繁星的孩子》的生死門場景;而新海誠最喜愛的《言葉之亭》,除了水意象和文化氣質之外,更加以各種彩蛋的形式大量穿插在電影的不同地方。如此刻意的集大成,彷彿是要包裝出一個可親可愛的「新海誠」,推介給過去不太關注他的主流觀眾。

總的來說,《你的名字。》是新海誠的職業高峰,但絕對不是創作巔峰。對曾經觀看過去諸作的觀眾來說,就如果說男女主角的困惑一般,眼前的新海誠明明是熟悉的,卻又展現出一層過去未見的陌生感覺。孰好孰壞,有時候難以定論。但至少在我心中,《秒速五厘米》的地位始終不受挑戰。

修訂稿,原文寫於2016年11月12日,即觀映翌日。

--

--

天海
天海

Written by 天海

香港九十後,新手中文系教書仔,實質為半動漫宅半偽文青,時常做著沒頭沒腦的夢。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