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都動畫第一工作室遭受縱火,死傷慘重,前途未卜,令人惋惜。京都動畫經典無數,催淚如《clannad》、震撼如《涼宮春日的憂鬱》、破格如《日常》、優美如《紫羅蘭永恆花園》,多不勝數,足以位列動漫界的殿堂。特此掏出過去的拙文,以表支持與紀念。
明顯地,自《你的名字。》取得空前回響以後,電影商開始引進更多日本動畫。與《你的名字。》在日本同期面世的《聲之形》正是備受本地觀眾期待的作品。雖然上映日子與日本差距頗大,但論院線及場次數目,待遇已比舊日改善不少。老實說,相比更早之前看的《刀劍神域:序列戰爭》,本作的質素確實如同清泉般美好。
故事從男主角石田將也的小學時代說起。某天,班上來了一位弱聽的插班生西宮硝子,旋即引起哄動。出於好奇、不滿,加點惡作劇心態,石田與眾同學開始作弄西宮,後來更演變成欺凌。東窗事發以後,石田被迫負上全部責任,還成為了班上新的欺凌對象。活著的痛苦和罪疚自此困擾石田,甚至令他無法「看見」高中同學的面容。壓力崩潰的一刻,他決定輕生,卻又希望先與西宮見面,為過去的錯失作一了結。誰知,與西宮面見的決定,為石田的人生帶來最重要的轉變……
電影宣傳把焦點放在殘疾的題材上,但看到一半已可以肯定,這決不是主題所在。事實上,本作強調,殘疾與否根本不足以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正如西宮有負於石田時,也得坦誠認錯,重覆一次石田的贖罪之路。故事中正是透過幾次對調的角色位置,展現出人的關係如何互相糾纏,以及在各種瓜葛中慢慢變得親近。石田遭受欺凌過後,清楚地意迫到人心的本質:其實所有人都是人渣,自己同樣醜惡無比,彼此怎可能成為互相依靠的朋友?過度的看透致使他恐懼他人,亦恐懼自身。幸而,最後全賴大家坦承相對,各自說出真心話,石田才得到重新踏入社群的勇氣。世間上人人都有缺憾,性格也有不同,而且不可能改變過來,但也可學懂接受對方,為對方付出真誠的心意。這就足以把人連繫在一起。
呼應著主題《聲之形》,「通感」是本作最出色的表達技巧。石田看到的交叉,把內心對世界的抗拒變成實體;又如配合佐原在過山車上自白,畫面帶觀眾第一身視覺感受過山車的刺激,把感悟具象化為視覺感官。這是漫畫版本不可能做到的,為動畫這種媒介的優勢。另一方面,這種技巧本身就具有象徵意義:無論是西宮還是其他健全的角色,大家心中雖有著千頭萬緒,言語卻是無法坦白地表達出來,那麼何不直接付諸行動,把心的「聲」變成大家可見的,實實在在的「形」?技巧和主題的統一與深化,不禁聯想起是枝裕和的幾部電影。
本作既有一流的原作加持,製作團隊又肯花費心思於細節,例如是老師的托眼鏡動作,以及石田衫後翻起的招牌等,理應無往而不利。問題只在於,這道菜似乎選錯了烹調方法。也就是說,拍的根本不應該是電影,而是電視動畫。電影時長只有一百二十分鐘,卻要承載長篇的原作,結果必然是大幅刪削。情節上,開首顯然過度簡化,結尾直接省部意義重大的成人禮。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基本上大量角色淪為空白的平面人物,廣瀨作為欺凌事件的元兇,故事中後亦有出場,卻又很快遭受遺忘。主角團中的真柴亦看不出存在意義,結果實實在在地變成石田口中的「局外人」。這些問題擴大下去,更影響了節奏。最明顯的是結尾如同緊急剎車一般,毫無預警下倏然結束,觀眾完全無法準備,令電影失卻想像的餘韻。有人說,電影只有兩個小時,還想怎樣?但認真來說,詳略剪裁正是編導功力的表現。如果注定無法把故事講清楚,那麼是否要考慮別的媒介?
全作以石田成功連繫所有人為結局。這種過度偏向主旋律的想法,個人其實略有保留。比起不惜一切,完全融入社會,似乎還是與社會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較好。畢竟人就是奇怪的動物,既不能單獨生存,但又想保持自身的獨位性。不過,日本人向來強調「絆」的民族性,本作如此反映,亦是不足為奇。
(原文寫於:2017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