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究是我哥:《大佬可以退貨嗎》

天海
6 min readJun 27, 2018

--

就如《你的名字》、《打死不離三兄弟》諸作上映後的情況,自去年泰國電影《出貓特攻隊》在多地贏得理想的票房和口碑以來,香港的電影商開始注意鬼片和動作片以外的泰國電影,尤其是以年輕偶象明星作賣點的一批小品電影。近日上演的《大佬可以退貨嗎》,不但起用了與《出貓特攻隊》相似的製作團隊和演員,在泰國本土的票房更超越了《出貓特攻隊》。縱使其於本港的宣傳聲勢不及往年浩大,但相信電影商還是期望延續新一代泰國電影的潮流,以年青活力的一面改寫港人對此東南亞國度的想像。

港版與泰版電影海報

對比擅長「小事化大」的《出貓特攻隊》,這部《大佬可以退貨嗎》明顯是相對典型的小品題材,由此至終都只環繞著一對兄妹的感情。故事講述妹妹出世以來,一直因為文武雙全,才貌兼備而深受親朋戚友喜愛,卻令其生來平庸的哥哥感到困擾。兩兄妹長大以後搬到市區,在合資供款的平房一起生活,奈何彼此生活習慣與人生態度相差甚遠,結果處處不咬弦。後來,留學日本回來的妹妹進入日資家品企業工作,遇上一拍即合的男同事之餘,又發現與公司合作的正是哥哥所屬的廣告公司。結果,公私夾雜的糾紛一幕接一幕,時而瑣碎時而嚴重,兩兄妹的關係最終近乎破裂。妹妹決定嫁給男同事並搬到日本北九州生活,哥哥依然故我,拒絕出席婚禮,甚至做好從此不相見的打算……

整部作品大致分為兩部分。前半集中於兩兄妹的鬥法,風格輕鬆幽默,略有八十年代港產喜劇的感覺;下半則以兄長得罪家品公司為開始,隨著這一石擊起千重浪的展開,主要角色都要面對人生抉擇,悲歡離合盡在其中,刻畫出一段動人心弦的親情。故事選擇以日本實地場景為最終一幕,令氛圍更加接近正好以此為專長的日本電影。固然,從整體水準而言,本作確有不少瑕疵,尤其中段的情節與場景轉換混亂。例如說,妹妹突然進了眼科醫院,哥哥接到字條要去接她出院,最後來到卻是妹妹的日本同事,最終引起男方再度求婚——無論是前文後理還是內部轉折,這一段都是毫無交待的,思維比音樂錄像更跳脫。與其說是導演的效果,倒不如猜作剪接上的失誤。恐怕原本拍好的片段中有許多是沒用到的,而取捨期間又不知就裡地連必要的都略去了。另一問題就是人物刻畫,除了兄妹二人,還有女配角BB和偶像尼坤飾演的日本男同事之外,許多人物都是屬於功能性的扁平人物。最為可惜的肯定兩兄妹的母親。明明對這段兄妹關係的構成來說,他們的母親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然全作於此著墨不多,甚至令人覺得她不願介入或全然不知二人的關係。然批評的同時,又不得不承認本作後半的深刻與精巧。

一開始,兩兄妹透過各自的獨白,盡數對方不是;直到後來分開以後,他們又開始憶起對方的一點可愛,意識到「其實他也是愛著我的」。這設計固然不算新鮮,有趣之處倒在於他們所記起的,其實早已不經意地揭示於他們與觀眾的眼前,只是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刻意誤導了。例如,兄長上一幕酩酊大醉,下一幕醒來後全身乾淨,顯然是得妹妹清理,但大家在意的,往往是兄長如同遭惡作劇般,被扒光衣服再綁成一件春卷的姿態;又如妹妹訴說自己的理想哥哥形象時,畫面出現的明明都是真正發生過兒時趣事,但大家都在意總是打架收場的結局而已。另外還有妹妹對日本文化的興趣——她的大半生可說都是兒時受哥哥薰陶的結果。如是者,何以說哥哥純粹是妹妹的人生污點?沒錯,這就是偏見,人人皆有的思考方法。

本作的另一種「偏見」,就是導演引導觀眾的視點。簡單統計的話,全作的情節其實較為傾向從妹妹的角度出發。許多時候,觀眾看到的只有妹妹如何為兄長拖累,還有兄長各種教人抓狂,近乎自甘墮落的低能行為。但兄長的真正想法,觀眾又有否認真了解的機會呢?他趕走妹妹身邊的男生,真的不是因為那男生不夠好?他說妹妹與日本男事認識未深,結婚太倉卒,也不是毫無道理吧?妹妹在新婚晚上確實為跑掉的兄長而心碎,但他留在河邊釣魚時又豈無掙扎和內疚?當然,這絕不是說導演需要說明這些,也不是指斥他選錯角度。反而,這其實是相當貼近人情的處理。妹妹的形象為人喜愛,亦得身邊的人認同,所以行為處處都看似是正確的。人的偏見,不正正是建基於自以為更好更對的前提嗎?兄長為人古怪,人生態度不合社會規範,飽受苦頭亦是人人都忘定理所當然的情況——事實上,所謂「社會規範」往往就是構成偏見的藉口,叫人不知反思之餘,還會變本更厲。因為你不願成為我們大多數的一批,所以有問題的是你,你應該被我們批評,直到成為代表優越與正義的我們為止……所謂的印象好壞,往往是人選擇性地評價他人的結果。這用於外人,或許不太要緊,但面對親人,就像本作中的兄妹,又是否沒有問呢?他終究是你的哥哥/妹妹,是你無可取代的親人,怎麼還是不能放開一點偏執啊?別忘記,兩兄妹的背景設定特別加上了離棄一家的異國父親,令兄妹絕交的代價更加大。

三位主角的劇照

除了細緻的親情外,另外值得一提的看點,就是豐富的「文化跨越」。《出貓特攻隊》以國際英語考試為題材,令故事人物的處境容易得到各地觀眾的理解。畢竟全世界的考生也是大同小異,連香港也曾因這些「出貓部隊」而取消這類國際試。這見出《出貓特攻隊》一早具有衝出國際的市場目光。至於本作中,文化差異的處理偏重了泰國的另一面向:多元化、在地化與泰國人的外國凝視。本來,這個十事就涉大量跨國文化色彩,妹妹作為法國和泰國的混血兒,成為了遠嫁日本的過埠新娘,文化交融可謂精采。此外,故事的一些細節,如常為人談論的泰國變性人、播放秘魯新聞的南美酒等,都形成了一些文化的碎片,共同拼湊出本作的風味。更顯著的是妹妹的婚禮。拍結婚照時,新娘穿日本和服,新郎穿洋服,道具是美式古董電單車,而親友合照時還配上變性人阿姨;婚禮以西方為主,中間加插日本典禮的環節,翌日再接受泰國和尚的祝福儀式。諸多交化的穿插,充分展示了這個國度的包容和多元,以至作為國際都會的氣質和趣味。電影之為軟實力的表現,此正好是一例。

的確,從質素到電影商的態度,均預示本作在香港的影響力未必能追上《出貓特攻隊》。然泰國電影的活力和演進,確實為觀眾所樂見。正當香港電影陷入定型與老套的困局之際,許多後起之秀似乎已有取而代之的聲勢了。

--

--

天海
天海

Written by 天海

香港九十後,新手中文系教書仔,實質為半動漫宅半偽文青,時常做著沒頭沒腦的夢。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