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一心要整理舊文,所以也把這篇也重新搬出來吧。川村元氣的《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也是一本關於貓的作品,但跟《她和她的貓》相比,貓在這故事中的位置比想像中輕得多,幸而思考空間更大,那份沈甸甸的無力感亦一種風味。簡單一句,從「沒有我就沒有世界」到「沒有世界就沒有我」的想法轉變,主角帶讀者一起重新思考人活著的意義與美麗。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可以直接引用原著段落概括之:「在我生命所剩不多的日子裡,魔鬼出現在我面前,只要我讓某樣東西從世界消失,就可以多活一天。」根據這一規則,主角先後放棄了電話、電影和時鐘。他起初以為這些都是身外物,不比自己的生命重要,所以不以為意,順從地答應了魔鬼的提案。只是,每一次失去以後,他都意識到那物件其實與自身的經歷有著不可忽視的關係——因為它們的存在,我才得以與不同的人連繫起來,最終成為了現在的「我」……醒覺之際,魔鬼提出第四項交易,亦即要讓貓消失。母親過世後,只有貓咪高麗菜陪著自己,假如連牠都消失了,自己還會餘下甚麼?生命與外物,心中的天秤漸漸有所逆轉。決定了,應消失的不是貓,而是我……
常人一般視「後悔」為人類的愚蠢。已經犯下了過錯,說甚麼「當初沒有這樣做就好了」,又甚麼意義呢?但本書認為這其實是有意義的,意圖重新詮釋「後悔」為一種美德——人生本來就是不斷犯錯的,妄想毋須悔恨任何事物,根本是不可能的。假如有人真的覺得一生無悔,那只是他對自己走過的人生毫無感覺。事實上,懂得後悔,源於人願意認真和誠懇地反思過自己為何活著。特別喜歡故事尾段的訊息:為某物感到後悔時,人並不是成功估量了該物的價值,而是定義了自己的價值。
故事中,一切連繫主角的人事物,全都是等待估值的物品。時間、手機、電影等,反思中帶點生活智慧,趣味央然。可惜,有些部分未免過分粗疏。尤其前女友的定位過於功能化,只會配合主角作出反應,感覺上個性不強。而作為點題的貓咪,其實在故事的後半段才能夠發揮作用。論存在感的話,有待「消失」的高麗菜其實遠遠及不上側寫的萵苣。結果,在高潮一節,高麗菜願意代主人一死時,整個安排就顯得有點突兀。比起人與動物的關係,這故事的重心始終在於一家三口的關係。雖然父親的形象與行動略為陳舊,但母親的遺書確催人淚下。貓咪呢?是一個關鍵詞,但又不算是核心所在。可能換成其他動物,也無太大影響呢。
作者川村本身是一位動畫企畫人,相信不少人都聽過他的幾部著名作品。所以,他的行文當中時常夾雜著流行文化的元素,感覺上比某些純文藝作品新鮮。可惜不知是原文,抑或擇者的問題,文句偶有累贅之處。說起來,其實連書名的語法結構也是怪怪的……無論如何,一部作品能夠為讀者帶來感動和反思,就是一種難得的價值了。
書名: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作者:川村元氣
出版:春天出版國際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