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常識:《小林家的龍女僕》(白髮蘿莉萬歲)

天海
7 min readApr 21, 2018

--

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四格漫畫,從尋找現實情趣的原型,到融入離奇科幻的變體,市面上可謂應有盡有。勝負的關鐽,商業上固然是輕鬆有趣的表達手法,藝術上則是如何以有限篇幅,呈現對生命人世的敏感觸覺。數近年的作品,京亞尼的《小林家的龍女僕》(小林さんちのメイドラゴン)可謂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示範。尤其此作與知名日劇《逃恥》(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同期,當中論到年輕人與現代社會的關係時,總是有著互相呼應的奇妙效果。

作品改編自同名四格漫畫,講述上班族小林小姐某夜應酬醉酒,胡裡胡塗地乘電車到了深山去,更遇到來自異世界,身受重傷的巨型飛龍托爾。神智不清的小林倒是不怕,不但主動替托爾拔去插入背部的神劍,互相訴苦時還一口答應收留她。深受感動的托爾自此傾心於小林,翌日便以一身女僕打扮出現在小林家門前。結果,長期獨居的小林,開始了與托爾,以及她的龍族朋友的新生活……

不用懷疑,故事相似的輕鬆小品從來不缺,甚至可以說,每季總有一些。問題只在於水平參差。差劣的一批,有的毫不有趣,有的欠缺創新,有的劇情失衡,不值一提。而相對成功的一批,往往有著如同筆跡一般的獨特搞笑方法。譬如說,《日常》(にちじょう)有著對生活小事的龐大想像;《無聊西餐廳》(WORKING!!)注意與放大人物之間的化學反應。而《小林家的龍女僕》的特色,就是笑料表面上傻兮兮的,再三細味卻往往附帶一絲無奈,最後又予以一點感悟來治癒人心。這既是每集故事的模式,亦是整季十三集的大框架。其實從人物設定開始,就不難發現創作者已在佈局。無謂長篇大論,在此不多談其他配角,就拿主角二人為例。

談起「女僕」,與之相配的是應是俊男少爺、千金小姐,然而小林竟是個中性打扮,以電腦工程師為職業的女性。她的生活特點在於工時極長,真正伙伴是眼前的一台電腦,其他人事只屬於辦公室文化的一部分。由於外表不討好,且自身也沒社交的興趣與才能,所以在同事圈中欠缺主動,與戀愛更是絕緣。況且過勞的工作即使帶來可觀的收入,她也找不到值得花的地方。假日一到,腰傷與疲勞總是叫她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連遊戲機也懶得搬出來。興趣呢?她是個「女僕宅」,但由於自身沒有角色扮演的天資,大部分時間又得花在職場上,所以嗜好反而變成長久壓抑的枷鎖。這造成不時醉酒,並在醉後滔滔不絕地的習慣。小林的生活圈子基本上只餘下自己,即使勉強算上瀧谷,還是狹窄得很。

從「孤單」(Lonely)到「寂寞」(Solitude)的發展脈絡,可說是西方文學史上的一大課題。在古典時代,農業為社會的主要生產環節,人們基本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考慮到泥土養分與田地面積,人們的生活空間主要都是地廣人稀的鄉郊地域。商業固然存在,但規模相當有限,大多屬於穿州過省地進行買賣的個體戶。因此,無論從農還是從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接觸太多他人,更遑論組成彼此依賴的群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直至終老。他們的心理壓力往往就是個體的孤獨。由此孕育的文學題材都是「孤獸走索群」、「獨釣寒江雪」之類,對獨自一人,孤苦無依的詠嘆。

但自十九世紀工業革命開始,城市急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模式大大改變。他伉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都置身極度擠迫、嘈吵的人群中。古人遺世獨立的生活景像不復見,固然再無形單隻影的痛苦。問題是,新的心理病亦出現了,也就是「寂寞」。現代的「寂寞」大概是指肉體置身於人群之中,心靈卻是無法投入進去,找不到認同或者歸屬感。雖然到處都是他人,但始終無法建立任何連繫。就像在現代工廠裡,基於分工精細的不則,一百個工人分別負責一百個工序,彼此不用溝通,只需要獨自在特定的位置上操作。況且,工廠的工序已經分割至極瑣碎、簡單的程度,就是放下一些東西、組裝一顆螺絲之類的程度,所以工人不需要任何技術或者個性化的操作,就像零件般,隨時換上別的也沒問題。因此,現代的合作生產徒有形式,卻不具人類性情的感覺。這衍生至人類在生活模式與心理狀態之間的不協調。這種痛苦是客觀形體上難以呈現的,只有當事人心裡才會明白。

現代式的「寂寞」是日本大城市的通病,所以日本這種高度發展的國家從來不乏這類題材。村上春樹的小說、新海誠的動畫,以至再上一個時代的經典文學,實在多不勝數。至於在本作中,則是從工業時代再進一步,談到我伉共同身處的電腦年代。對以一人一電腦為工作單位的工程師來逆,獨自奮戰的工作佔去大部分人生,沒知己深交的成本,也沒練習社交能力的機會。小林在動漫文化中的特別,正正在於其在現實世界中的普遍。問題在於,大家無法跨越一步的原由是甚麼?那就是與現代社會共生的「常識」。

白髮蘿莉很重要!(這應該是常識?)

所謂「常識」,就是讓人得以活於社會上的知識。它是廣大社會得以維持運作的根基,卻包含了「必然的惡」,亦即等同理所當然的權威性,以及長久有效的穩定性。若非特別接受過思考訓練,人不少人的一生或許都是不知不覺地活在「常識」之下。可以說,全無「常識」,世界肯定亂如怒濤,但太有「常識」,人生也許淡如止水。還記得劇中的名言嗎?「許多人都不想成為大人,只是知道自己不能再當孩子。」這「大家都知道」的意識,就是社會加諸於人的「常識」。小林加班工作,獨居過活,情人節在家蹲,年假也在家裡蹲,以至離開父母到城市去,一切看似沒有甚麼強烈意願的行動,就是「常識」在發揮效果:我是如此,應當如此。

回過頭來說,托爾面對的寂寞,也是「常識」的結果,分別只是「常識」的內容有點不同。龍族,按照神奈的情況來看,一直都不是樂於和諧地群居的種族。除了執行種群規則之外,彼此餘下生存的競爭意識。像托爾被諸神所傷,終焉帝也不見得前來救助。另外,由於力量過大,生命過長,加上種族意識帶來的傲慢,所以他們無法與龍族以外的生物建立深厚的關係。客觀條件也好,主觀的自我設限也好,龍,尤其是屬於混沌派的托爾,生來就是孤獨的。這些就是龍族的「常識」。在動畫尾段,托爾的恐懼,包括小林必將死去、她會傷害人類等等來自內心的聲音,正正是生自其「常識」與願望之間的衝突。

如無意外,人可以在「常識」下活一輩子,最終帶著莫名其妙的苦悶回歸塵土。慶幸的是,故事開端就發生了一個「意外」。兩個世界、兩套「常識」碰撞,一度盲目的生命甦醒過來。故事的兩條線索,一條是托爾如何超越種族差異,肯定自己與人類共存下去的可能,並理解到就算生命有多麼的漫長,也不代表短暫一刻的情感沒有意義。這是對龍族「常識」的挑戰。同樣地,小林開展的另一條線索則是挑戰社會加於她的「常識」。自從托爾出現以後,小林半自願半被迫地改變了生活:與人同居、搬家、開派對、與朋友到沙灘玩、為神奈改變工作日程,每一步都在挑過去的自己的底線,而最後的一步,就是承認自己對父母的情感,回鄉探親。而帶托爾和神奈同行的意義,就是說明城市不再是只有逃避和傷害的城方,而是她真真正正地享受著生活的居所。(如今,不吃尾巴肉大概是小林最後堅持的「常識」了。)當然,挑戰「常識」是有代價的,故事中由托爾的父親終焉帝扮演這角色。幸而,托爾和小林都願意踏出一步,以自己的信念和真情凌駕了「常識」的力量,最終克服了外力。

再說一次,白髮蘿莉很重要!

龍也好,女僕也好,大概有著不現實的地方,小林的故事應該難以應用於踏腳實地的世人。沒希望嗎?故事中同人祭的一段,或許有參考價值。托爾發現在同人祭中,人們都是異常和諧、自律,而且就算到處混入了異世界的來客,也沒有引起任何大亂。這點其實是說明了次文化的神奇。到底在社會架構中,位於邊緣位置的次文化與統攝主流的「常識」也是角力不斷。次文化,或許有望成為這一代人用來驅散寂寞的「龍女僕」。

--

--

天海
天海

Written by 天海

香港九十後,新手中文系教書仔,實質為半動漫宅半偽文青,時常做著沒頭沒腦的夢。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