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香港上映的第一天,已經不假思索地跑進戲院。只是看完第一遍後感到有點疑惑,總是無法理清思緒,所以決定暫時擱筆,留待其他同好慢慢細說好了。直到近日藍光影碟版本開售,才有細心重看的機會。事隔兩三個月,加上看過《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的處理手法,如今總算稍為搞清楚那份怪異的感覺是甚麼。
循例來一個故事簡介,順便整理一下記憶:故事始於一個晴朗的上午,「平凡的高中生」常磐莊吾一如既往地上學去,豈料突然遭到神秘的巨型機械人追趕,逃亡又遇上從天而降的時空列車和異類幪面超人電王。混亂之間,他猛然想起自己是幪面超人時王,而當下的現實似乎因為時空出現了某種改變而有所扭曲。無論如何,他與同伴月讀、蓋茲決定先對付異類幪面超人;另一邊廂,桐生戰兔和萬丈龍王經歷過電視版的結局後,準備在沒有天空之牆的新世界中展開新生活,卻突然遇上一名遭怪異旋風追逐男孩。原來旋風的真身就是異類幪面超人W。為了保護弱小,戰兔和龍我變身應戰,卻沒想過理應失去舊世界記憶和變身能力的猿渡一海和冰室幻德也前來助戰。這促使二人意識到這個世界出現了異常。就在種種怪事不斷發生之際,身為幕後黑手的時劫者迪特也走上舞台,並且說出驚人的宣言:「從古迦開始,平成幪面超人的歷史將會被徹底消滅……」
好,劇情回顧必須到此為止,因為接下來真的不知如何寫了。畢竟正如無數觀後感指出,隨著情節發展,大概沒幾個人能夠跟上故事的邏輯。甚麼兩個世界、過去與未來、電視與電影版本的關係,通通都是「意義不明」。製作單位預先表明,本作的構思取材自圓谷的《超人佳亞.劇場版:超時空大決戰》和《大決戰!超人8兄弟》,表面上是「戴頭盔」,實質上是借兩部經典作品的名氣,令支持者有所期待。(其實個人覺得雖有創新之功,但編排上比較簡單,不算精巧,反而後者肯定是特攝歷史上的名作。)最後的製作品自然是有目共睹,遠遠稱不上是「精采的故事」。只是,罵歸罵,有些觀點還是不宜說得太過極端——無可否認,從電視版開播時的「馬踢」宣言到最近的「早晨體操吐血論」,製作人白倉伸一郎的態度確實惹人討厭,但他絕不可能是個存心搞垮作品的白癡。否則,他根本不可能多年來在一家大企業中主管這個重要的影視品牌。管理層再是過分,股東也不會用大筆投資耍白癡。問題的徵結其實在於,製作一方的盤算根本不在故事方面。要是硬著計較情節問題,並無法與這部作品溝通。
其實作品一開始的情節是不錯的。例如,《時王》一方刻意模仿了電視版的開場,故事誤導觀眾,效果相當不錯。而且細心留意莊吾的言行的話,便會發現他與「正常時候」的表現截然不同,似乎對電視版本往後的發展有所暗示;至於《BUILD》一方,開場安排當年作為設計廢案的BUILD與獲選用的W對戰,視覺和意義上也體現出心思。只是,隨著劇情推動,不難發現許多安排過於隨便之餘,場景的轉換也是混亂、零碎。尤其,迪特在後段歇斯底里地咆哮「為甚麼你們總是死不去」時,觀眾何嘗不是這樣想?在加插電王登場的同時,一眾主角在時劫者基地、市區和礦場三個景之間轉來轉來,一時被打,一時反擊,接著又有被打,拖拉的程度導致電影節奏變得奇怪。製作單位究竟在搞甚麼?
很簡單,這實際上只是一場「嘉年華式」的表演。用香港人的話語來說,這是一場《歡樂滿東華》:總之各個表現環節輪流上場,盡情滿足「平成二十週年紀念」的主題就可以了。編劇的工作不是呈現精采的主線劇情,而是以一種「相對合理」的方式串連這些環節。特別是電王登場的一幕,可謂極度突兀,轉換場景毫無必要,但現實因素使然,不得不這樣拍攝。劇情處理如此,好嗎?很不好。支持者的情懷得到滿足嗎?很滿足——當這兩條的答案相牴時,東映選擇了後者。登上歷史新高的票房也證明了這做法是對的。撫問自問,良太郎再現銀幕,確實難得,而桃塔羅斯最後代表劇組向佐藤健說了一聲「我們不會忘記你」,更是熱淚盈眶,哪怕心裡同時在罵:「這跟主線有甚麼關係啊!」
所謂「現實使然」,本來就是這部作品最大的遺憾。網上關於演員回歸的處理方法,實在是眾說紛紜。但綜觀各種討論,似乎都忽略了日本娛樂圈的運作方式。事實上,演員能否回歸,至少涉及東映、演員本人和事務所三個持份者,而演員的金主、廣告商、其他聘用單位等都可能會發聲。當然,從大家對「J家」概念的認識即可理解,日本的經理人事務所從來都是擁有最大權力的一方。佐藤健說,過去的歲月從未收到東映的邀請信,所以沒機會再演良太郎一角。於是,不少人就罵東映幹麼不早早寫信,快看人家多麼樂意回來啊!但大家怎麼沒有想過,其實在寫信以前,為免雙方難堪,製作單位肯定會預先探聽一下口氣,而所謂的「邀請信」大概只是整個過程的最後一步。過去沒有回來,或許就是在放風的過程,已因事務所的各種考慮而馬上碰壁——不管佐藤健有多願意再次演出。如今,靠著「最後的平成一年」的名目,加上東映、白倉的江湖地位,總算談上了只此一次的合作機會。但是從佐藤健的「U良太郎」形象可知,處處還是妥協的痕跡。一來,如其本人所言,緋聞女友多如繁星的佐藤健已無法找回良太郎的感覺。二來,良太郎如同猴子戲一般的演出方式,也不利於代入了「劍心」一角的大明星。唯一沒想過,就是連變身也不安排一次罷了。
當然,比起佐藤健,真正難以邀請的無疑是菅田將暉和小田切讓。從於九岳山取手錶、吃拉麵送手錶,到WOZ進入地球圖書館的安排,都見出是邀請失敗過後,強行改動情節的結果。菅田將暉的檔期有多滿,電視節目表和電影海報都清楚反映出來。尤其他參與的作品不是大製作,就是給他當主角的機會,事務所無論如何都希望旗下藝人把握這些機會,而不是在特攝片中演出一個紀念性質的鏡頭——不是貶低的特攝,只是《幪面超人》的品牌都有多響,還是及不上甚麼「月九」、「電視台黃金時段」。至於小田切讓的問題就更加麻煩了。他的伯樂高寺成紀早年跟東映鬧番,也就是大有任何人情牌可言。更麻煩的是,打從拍攝《古迦》開始,他已表明不喜歡特攝片的拍攝方式——嚴正聲明,不是看不起「特攝片」,而是他不喜歡隔著綠幕和利用配音來演出。這也是《古迦》最終戰變成真人互毆的原因。眾所周知,他是電影藝術的求道者,參與的幾乎全都是著重演員互相交流的文藝電影。影帝殊榮、國際知名度、票房收入等等,都肯定了他的品味。如是者,東映根本沒有任何打動他的機會。可笑的是,香港某大討論區曾有留言指出,「東映劇本爛而已,寫個好劇本,人家便會回來」。要知道,首句是正確的,問題出於「好劇本」這個概念。以小田切讓的品味來猜,一個特攝片的「好劇本」恐怕都不是尋常的套路,甚至不曾出現在《古迦》以後的任何一部作品之中,包括公認出色的《W》、《電王》、《EX—AID》等等。就算五代雄介再次上場,大概也是一部走文藝風格,不知有多少變身和打鬥場面的作品。這是否觀眾所期待的呢?要知道,編劇能否寫出來是一回事,東映有沒有必要拍這重作品又是一回事。圓谷的《超人力斯》已是前車可鑑,再拍一部偏風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作品,只怕招來更愚蠢的虧損。
當然,另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天下間最現實日問題:錢。最後決戰時,古迦的CG慘不忍睹,顯然是製作費有限之故。其實從不少部分都不難看出節省預算的傾向。最合理的解釋,自然是佐藤健的身價太高——情懷是有代價的,佐藤肯收友情價,事務所也不會轉型為善堂。倒是希望知道,如果真的連菅田和小田切也請回來,整盤預算會變成甚麼模式……必須說明,東映財力無限,但每項計劃的預算永遠是有限的,所以當年《響鬼》要撤出山林,甲鬥王也得忘掉加速能力。一切可不是如網友所言,一句「東映孤寒」就可以作定論。話說文章開首提過《復仇者聯盟4》,用意其實就在此。《復仇者聯盟4》的精采固然與劇本有關,但亦不能忽視製作級數。它是漫威工作室最重視,甚至是最主要的商業計劃,全公司上下基本上都要之以為優先。作為票房鐵定前無古人的作品,它擁有近乎無限的資源,演員也可隨意調動。就像米高.德高拉斯、米雪.菲花、森姆.積遜之類的知名演員,也可以請來演出短短的一鏡。更遑論要東映養起一個像羅拔.唐尼般的領袖級演員了。有限對無限,《幪面超人》和《復仇者聯盟》之間的差別,確實為錢所左右。
談到這裡,部分問題已不再限於這部電影,而是整個《時王》系列。就像關於舊演員回歸的問題,其實劇組妥協的痕跡到處可見。當初《帝騎》會選擇玩平行世界的版本,結果招來支持者不滿,但如今看來,還是不難理解東映捨難取義的手法。當然,《時王》還有許多問題值得再談一談,只是劇集如今尚未完結,大概不宜急於下定論,一切就留待另文交待了。
那麼作為餘慶,最後就加一個小小的猜測,看看自己的創作頭腦能否跟上白倉跟下山吧——自開播以來,莊吾總是把「最高最善的魔王」掛在口邊,聽起來十分矛盾,惹來中文圈子的觀眾質疑連連。但從日語來看,「魔」的音讀為「MA」,與漢字「真」的訓讀相同,所以「魔王」和「真王」的同音相關的。「逢魔時王」就是「魔王」,而莊吾最後要成為的是「真王」。這種文字遊戲可是常為日本動漫使用的。